秦凉之变,五胡乱华的前奏

【前言】

魏灭蜀之战于公元263年十月结束后,立下灭国大功的司马昭不再推辞,接受了魏帝曹奂授予的晋公爵位。时隔一年,他进一步被加封为晋王,同时获得九锡之礼。这一系列封赏标志着司马氏家族在魏国政权中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

依照曹丕确立的惯例,司马昭在受封王爵之后,接下来的程序将是完成魏晋之间的政权更迭,最终实现称帝的目标。这一过程遵循了既定的政治传承模式,展现了权力交接的连续性。

在平定蜀汉的战役中,司马昭曾明确表示,完成灭蜀后仅需三年时间,即可依托巴蜀地区组建水军,顺长江而下,实施水陆协同作战,从而一举消灭东吴,实现天下统一。这三年期限,实质上体现了司马昭对个人仕途的精心规划:通过灭蜀之功获得封王之位,继而以灭吴之业登基称帝。

历史的进程往往出人意料。司马昭在实施其篡位计划时,仅推进到第二阶段便因病于265年9月去世。此时的魏国政权,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精心运作,曹氏皇权早已名存实亡,实际权力长期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魏晋禅代】

作为司马昭的继承人,司马炎凭借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两代积累的政治资本,迅速掌控了权力核心。年仅三十岁的他行事果断,与父亲推辞再三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司马昭去世仅三个月内,他便迅速完成了政权交接,推动魏晋禅让的最终进程,创立晋朝,并将年号改为泰始。

从客观条件分析,占据巴蜀地区的晋朝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以及地理优势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孙吴政权。然而,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在具备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始终未发动灭吴之战以完成统一大业?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吴主孙皓的多次挑衅,司马炎为何选择采取战略防御姿态,屡次采取忍让态度?

晋朝朝廷面对历史教训可谓刻骨铭心,从曹丕南征到司马师伐吴,皆以兵败告终,长江天险难以跨越的观念已然在朝中主和派心中根深蒂固。即便是贾充这样的朝廷重臣,也坚决反对再次兴兵伐吴。然而,作为开国君主的司马炎并未因朝中异议而动摇其战略部署。早在泰始五年二月,他就已着手进行军事部署: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荆州都督,驻守襄阳;任命征东大将军卫瑾为青州都督,镇守临菑;同时派遣镇东大将军东莞王伷担任徐州都督,驻守下邳。此外,他还下令王濬停止屯田,全力投入战船建造,为伐吴之战做好充分准备。

【秦凉乱局】

晋朝建国五年之际,中央政权与以河西鲜卑为核心的西北少数民族爆发了军事冲突。这场中央王朝与内迁少数民族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晋军在战役中的失利表现,实质上是三十余年后"五胡乱华"事件的重要预兆。作为这场被称为"秦凉之变"的历史事件,其具体发展过程究竟如何?

邓艾的计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他提出的战略方案在灭蜀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邓艾通过分析地理形势,制定出穿越阴平小道的奇袭计划,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指挥上,更表现在对整体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果断决策。邓艾的谋略为后世研究军事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让我们重新聚焦邓艾。在他眼中,异族始终存在离心倾向。在处理羌族问题上,他采取的策略相当直接。当时盛行的迁戎论主张逐步将混居的羌人等少数民族向外迁移,然而这种举措往往导致激烈冲突,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作为凉雍地区的主政者,邓艾另辟蹊径,实施"以夷制夷"的方针。具体而言,他借助北方新兴的鲜卑部落力量,用以牵制并平衡当地羌族和氐族的势力。

在邓艾迁移至雍凉地区的鲜卑族群中,"秃发鲜卑"占据着最为显著的地位。从语音学的角度来看,"秃发"这一称谓与后来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事实上,这两个部族在血统渊源上具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邓艾实施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入鲜卑势力,成功遏制了当地羌人与蜀汉的联系。在这种局势下,蜀汉于公元263年宣告灭亡。值得注意的是,邓艾本人在战争结束后也未能幸免,最终遭到杀害。

邓艾逝世后,其引入的鲜卑部族仍驻留于陇右地区,并引发了重大危机,史称"羌虏失统,合散无主"。随着邓艾这一强有力约束者的消失,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局势急剧恶化。

双方展开激烈对抗,冲突迅速升级,局势陷入胶着状态。这种拉锯式的较量持续进行,彼此都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在持续的对抗过程中,双方的博弈呈现出明显的拉锯特征,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种势均力敌的态势使得整个对抗过程变得异常焦灼,双方都在寻找突破口,试图打破当前的僵持局面。

西晋建立初期,朝臣傅玄敏锐察觉到潜在的危机,对先前的民族政策提出严厉批评。他认为"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最盛",指出邓艾为谋一时之利,未考虑长远后果,致使数万鲜卑人散居中原,这种局面必将引发严重祸患。傅玄的这番言论,揭示了当时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也反映出西晋统治阶层对少数民族安置政策的深刻反思。

公元268年至269年间,陇右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官方救灾措施未能有效实施,导致民族矛盾本就尖锐的陇西地区出现民众暴动。面对这一局势,晋武帝司马炎于269年2月作出重要部署,将刚刚在荆州击退孙皓北伐、且在灭蜀之战中建立显赫战功的胡烈将军调任西北战区,负责平定以秃发鲜卑为首的河西地区民变。

公元二月初,朝廷将雍州、凉州及梁州的部分区域划出,新设秦州,任命胡烈为首任刺史。此前,邓艾接纳了数万名归降的鲜卑人,将其安置在雍州与凉州交界地区,与当地百姓混居。鉴于这一情况,朝廷担忧长期以往可能引发隐患,考虑到胡烈在西部地区声望卓著,因此委派他前往镇守并安抚该地区。—《资治通鉴·晋纪武皇帝》

为应对鲜卑势力的扩张,晋朝政权在行政规划上做出重要调整,于秦州设立刺史部。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在河西与陇右地区构筑起严密的军事防线。通过这一部署,晋廷意图实施其既定战略,即将秦州与凉州两大区域联合起来,形成对鲜卑部族的全方位包围态势。

朝廷在处理民乱问题时,始终秉持"彻底根除,防止流窜"的基本原则。这一政策明确要求地方官员必须在事发地彻底解决问题,绝不允许暴乱分子逃脱或转移至其他区域。

作为将门之后,胡烈虽骁勇善战却缺乏谋略,性格固执己见。他拒绝采用恩威并济的策略,反而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迅速解决问题。凭借多次建立的赫赫战功,他深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彻底制服这些鲜卑部族。

过度自信往往导致对敌人的低估。公元270年6月,胡烈率领部队向驻扎在万斛堆的秃发鲜卑主力发起进攻。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运用诱敌战术,将轻敌冒进的胡烈部队团团围住。孤立无援的胡烈最终战败身亡,凉州刺史苏愉随后也在战事中阵亡。

戊午日,六月间,胡烈率军于万斛堆征讨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不幸战败身亡。时任都督雍、凉州诸军事的扶风王司马亮派遣将军刘旂前往救援,然而刘旂迟疑不前,未能及时施援。事后,司马亮因此事被降职为平西将军,刘旂则被判处斩刑。——《资治通鉴·晋纪武皇帝》

在首次征讨失利后,司马炎迅速任命石鉴担任安西将军,率领部队再次讨伐秃发树机能。然而战事进展依旧不顺,叛军势力不断扩张,导致关中地区民心惶惶,局势愈发不稳。

面对紧急局势,司马炎迅速作出部署,任命宗室成员汝阴王司马骏担任镇西大将军一职,负责统领雍州、凉州等地的军事事务,坐镇关中地区,全面指挥平定秃发鲜卑叛乱的相关事宜。同时,他未采纳大司马陈骞的建议,执意将原扬州刺史牵弘调任凉州刺史,使其直接参与镇压叛乱的军事行动。

作为将门之后,牵弘长期驻守陇西地区,随同邓艾与姜维多次交锋,并亲身经历了蜀汉的覆灭。在担任扬州刺史期间,他成功抵御了东吴将领丁奉的军事进攻,其军事才能与战绩可谓卓著。

西北局势骤然恶化,在北地胡与南匈奴趁势起事的同时,秃发鲜卑与各胡族部落结成军事同盟,彼此呼应。面对这一局面,凉州刺史牵弘率军征讨却遭致惨败,最终战死沙场,导致凉州全境失守。这一系列事件使司马炎终于认识到事态的严峻性。

北方胡人入侵金城,凉州刺史牵弘率军征讨。各部胡人纷纷叛变,与树机能联合在青山包围牵弘。牵弘兵败身亡。——《资治通鉴·晋纪武皇帝》

在咸宁三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任命文鸳担任平虏将军,统辖雍州、秦州、凉州三地军务。这位曾在淮南二叛中声名显赫的将领,此次肩负重任,充分展现其军事才能。文鸳不负众望,率军击溃秃发树机能部,并成功招降二十多万胡人,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战果使司马炎的威望得到显著提升。

遗憾的是,秃发树机能带领残余部队成功脱逃,文鸳随即撤军回朝复命。然而就在文鸳离开不久,秃发树机能便重新集结力量,于次年击败并杀害了时任凉州刺史杨欣。杨欣曾随邓艾参与平定蜀汉的战役,是灭蜀的重要将领,在凉州地区颇具声望。

叛军势力已导致三位凉州刺史相继遇害,若将胡烈的死亡计算在内,累计有四位朝廷重臣命丧胡人之手。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边境地区的动荡局势,朝廷在西北边疆的统治正面临严峻挑战。

司马炎因凉州局势的严重失控深感忧虑,夜不能寐。在他看来,即便面对吴国和蜀国的军事威胁,也从未达到如此危急的程度。他在《晋书》中明确表示"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凉州局势的严峻性远超以往任何外患。

是否应该继续派遣文鸳执行任务?这个决定需要慎重考虑。在当前形势下,文鸳的再次出场是否合适,值得深入分析。我们必须权衡利弊,评估文鸳的胜任能力以及任务的具体要求,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司马炎对文鸳的任用心存顾虑,这源于文鸳作为淮南叛将文钦之子的身份,其先前的显赫战功已然引发了他的戒备。然而,在司马炎内心最深处,对文鸳实则怀有感激之情。倘若不是文鸳当年夜袭司马师军营,导致司马师眼疾发作而亡,那么皇位必然不会落入司马炎之手,而会由他的弟弟司马攸继承。

马隆踏上了向西的旅程,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这段旅程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他穿越了广袤的平原,翻越了险峻的山脉,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这一路上,马隆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他的西行之旅,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就在司马炎犹豫不决之际,秃发树机能早已采取行动,丝毫不给其喘息之机。

正月初春,树机能率军攻占凉州。晋武帝深感懊悔,在朝堂上感叹道:"已经足够了。倘若当初采纳诸位大臣的建议,凉州就不会沦陷。"随即下诏授予马隆符节,任命其为宣威将军。马隆抵达武威后,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人率领万余部众前来归降。同年十二月,马隆与树机能展开激战,最终将其斩杀,凉州得以平定。——《资治通鉴·晋纪武皇帝》

在陇西战场上,马隆率军展开激烈厮杀,战况异常惨烈。由于长期未能收到前线军情,朝廷上下普遍认为夸下海口的马隆已经全军覆没。当战报最终送达时,司马炎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持续近十年的忧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忍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在成功镇压凉州地区的叛乱后,马隆随即长期驻防于雍凉区域,其任期持续超过十年,最终在任所因病去世。

随着西北边境局势的缓和,司马炎得以集中兵力,全力展开对东吴的征讨。边境威胁的消除为晋朝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条件,使其能够将军事重心完全转向南方战场。这一形势的转变使得司马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部署军队,实施既定的统一计划。东吴方面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整个战局进入了关键阶段。

"暂时"这一说法源于历史发展态势。刘渊作为关键人物已然崭露头角,预示着西晋政权即将面临巨大动荡。历史进程表明,一场重大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晋王朝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转折。